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2010年全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顯示
全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穩步提升
部分勞動密集型行業質量競爭力出現下滑
本報訊 (羅 莎 記者吳珊珊)國家質檢總局6月8日發布的2010年全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顯示,根據對全國25萬多家制造業企業相關數據的測算,2010年全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2.57,與2009年相比提高了0.43。制造業質量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為“十二五”時期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0年全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穩步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產品技術水平繼續提高。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為增強產品競爭力,贏得國際貿易主動權,我國制造業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力度不斷加大。全國千戶重點工業企業質量信息網統計結果顯示,2008年以來,我國制造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生產的產品產值的比重持續提高,從59.11%、63.13%增長到70.75%。29個制造行業中,家具制造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煙草制品業,醫藥制造業4個行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生產的產品產值達到90%以上,24個行業超過了50%。
二是質量管理基礎明顯改善。2010年,全國制造業企業現行有效的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證書達到21萬張,與2009年相比增加了2.7萬張,增幅達到14.68%。其中,皮革及皮革制品、印刷業、醫藥品等行業增長幅度超過25%。
三是支柱產業質量成本控制能力增強。2010年,全國千戶重點工業企業質量信息網統計結果顯示,通用設備、電子通信、交通運輸、專用設備等支柱產業的質量損失率明顯降低,分別比2009年減少了0.29、0.28、0.24、0.18個百分點。
從29個制造業行業來看,20個行業的質量競爭力指數有所提升。質量競爭力指數處在較高水平并保持穩定增長的行業有:專用設備制造業86.91,提高1.95;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86.42,提高2.37;電氣機械制造業86.04,提高0.35;通用設備制造業85.93,提高1.64;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85.69,提高1.58;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84.63,提高0.37;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84.42,提高0.71;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84.40,提高0.79;醫藥制造業83.59,提高1.15;化學纖維制造業82.00,提高0.01;飲料制造業80.56,提高0.56。
從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制造業來看,26個地區的質量競爭力指數出現增長,得分超過80分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數量達到20個。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廣東、江蘇、浙江、重慶、湖南8個地區的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在85以上。東、中、西部區域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分別為85.90、81.54、80.92,與2009年相比分別增加了0.80、1.27、0.30。東部區域繼續保持領軍位置,中部區域質量競爭力明顯增強。
測算結果也暴露出,我國制造業的質量競爭力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不利因素,主要表現在:一是符合性質量略有下降。全年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的132類16357種產品的平均抽樣合格率為87.6%,比2009年下降了0.20個百分點。出口商品中,出境工業品不合格貨值占出口貨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0.11%提高到0.12%。二是部分勞動密集型行業質量競爭力出現下滑。塑料制品業,橡膠制品業,造紙及紙制品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食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紡織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的質量競爭力指數出現下滑,分別比2009年下降了2.32、0.95、0.95、0.68、0.61、0.61、0.44。
質量競爭力指數是反映我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整體水平的一項經濟技術指標,是我國對產品質量整體狀況進行有效監管的積極探索,2006年9月首次發布,這次是第6次年度發布,已成為我國實施質量宏觀管理的有力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