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全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發布的背景和重要意義是什么?
答:根據科學發展觀,速度是個戰略問題、質量也是個戰略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只有速度方面的衡量指標,沒有反映質量狀況的指標。質量競爭力指數的出臺,彌補了這一不足,使我國宏觀質量狀況有了量化的衡量指標,是科學發展觀在質量工作中的具體落實和體現。
從宏觀層面上看,質量競爭力指數是各級政府部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政績觀的重要輔助手段。發布質量競爭力指數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積極作用:
一是有助于準確掌握我國質量狀況。多年來,我國基本是采取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的做法,用來測量和監控全國產品質量。質量競爭力指數的建立,則是在原有產品質量監測的基礎上,從質量現狀和發展潛力兩方面為測量國家宏觀質量水平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尺度,為我國定量評價質量提供了有效手段。
二是有助于科學制定質量政策,提高工作有效性。通過對行業、地區的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為改進產品質量,提高質量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經濟結構優化指明方向。根據這些分析,政府可以更科學地進行宏觀經濟決策,確定經濟增長和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推動我國經濟走上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
三是有助于查找存在的質量問題,實施質量改進。通過連續監測國家質量競爭力指數能夠發現行業和區域經濟增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的波動或下滑問題以及質量資源投入不足等問題,幫助政府制定相應的質量政策并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
從微觀層面上看,質量競爭力指數是企業提高質量競爭力的科學工具。質量競爭力指數的出臺,對于引導企業重視和改進質量工作有著積極的作用:
第一、促進企業了解標準與技術水平的實際狀況,重視國家對產品質量的監督與抽查結果,關注消費者對產品的評價,進而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第二、推動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改進實物質量水平和質量管理水平,增加科技投入,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第三、為企業提供了與競爭對手進行水平對比的平臺和技術框架。通過這種比較,企業可以找出自身在質量經營中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的加以改進和提高。
發布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目的是引導企業、政府和社會都來關心和重視質量問題,推動管理創新和技術進步,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和國際競爭能力。
問:能否通過對2006年全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的解讀,來分析當前我國質量工作的形勢?
答:2006年全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7998,與2005年相比提高了100分,繼續保持了穩定上升勢頭。21個行業的質量競爭力指數與2005年相比也有了明顯提升。電子通信、儀器儀表、電氣機械、橡膠制品、黑色金屬、醫藥制造、有色金屬、專用設備等8個行業的指數排名靠前。18個地區制造業的質量競爭力指數與2005年相比進一步增加。上海、江蘇、廣東、浙江、重慶、北京、福建、天津等8個省、市的質量競爭力指數名列前茅。當前我國質量的形勢,用一句話概括,可以說:總體質量水平穩步提高:一是原材料和裝備類產品質量大幅度提升。有色金屬和石化行業主要產品的技術標準和實物質量已與國際水平接軌;二是消費類產品質量和檔次大幅度提高。家用電器等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本食品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90%以上,出口商品合格率達到99%以上;三是高新技術產品性能明顯提高。通信網絡設備、新一代移動通信、數字音頻視頻、新型顯示器件等產品的主要功能和性能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當前我國在產品質量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部分產品檔次低,可靠性不強,標準水平低。對此,我們應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應對。
問:如何看待不同地區或不同行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得分與排名的變化?
答:行業和地區質量競爭力指數得分變化反映的是,行業和地區適應市場能力和技術標準等包括節能減排新要求的情況。市場和技術標準要求在不同的年度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市場和技術標準對質量的要求每年都在提高。如果某個地區或行業的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的進步落后于新的要求,質量競爭力就必然會呈現出下降趨勢,反映在質量競爭力指數的測算結果上,就是得分和排名的下降。反之,如果某個地區或行業的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的進步適應新的要求,其質量競爭力就必然會呈現出積極上升的態勢,反映在質量競爭力指數的測算結果上,就是得分和排名的提升。
在解讀不同地區或不同行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得分與排名的變化時,應有三個基本認識:第一,客觀上市場和技術標準要求總是在不斷提升。第二,質量競爭力指數得分與排名的增長意味著相對于不斷提升的市場和技術標準要求而言,質量競爭力的提升幅度更大,發展勢頭更好,這樣的地區或行業的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的改善幅度往往更為顯著。如果持續保持這樣的優勢,這些地區或行業將最終形成穩定而持久的質量競爭優勢。反之,則意味著質量競爭力沒有變化或略有下降。對這些地區或行業而言,質量競爭力指數就是一個警示指標。第三,質量競爭力指數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質量競爭力指數得分與排名的變化體現了12個觀測變量升降變化的綜合效應。
問:質量競爭力與行業或地區制造業的規模有什么關系,為什么一些規模很大的行業或地區的質量競爭力卻不強?如何理解傳統制造業的質量競爭力指數要低于高新技術行業?
答:發展規模實質上反映的是經濟增長的數量問題。質量競爭力指數所反映的是經濟發展的質量問題。應該說質量競爭力指數的高低與行業或地區制造業的規模有一定關系但沒有必然聯系。
對于傳統制造業的質量競爭力指數要低于高新技術行業的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
一是從技術上看,傳統制造業與高新技術行業相比,無論從生產設備的技術水平上,還是從是否掌握關鍵技術、新產品開發水平上都有差距,特別是在創新能力方面。二是從管理上看,高新技術行業的發展一般起點較高,因而質量管理的要求和水平也相對較高。
問:質量競爭力指數的高低能否對消費者的產品選擇起到引導作用?
答:質量競爭力指數是一個宏觀指標,是對某個行業、某個地區以及全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的整體發展態勢的綜合性評價指標,而不是針對具體產品實物質量水平所作的評價。因此,某個地區或行業質量競爭力指數的高低并不能簡單等同于這個地區或行業的產品實物質量水平高低。消費者在具體消費或購買某個產品時,還要對這個產品的實物質量信息和價格信息進行綜合判斷。
問:質量與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相關,作為主管全國質量工作的部門,今后是否還會發布其他質量指數?
答:早在2002年,國家質檢總局就開展了國家宏觀質量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工作,并構建了總體框架,研究建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是主要研究工作之一。2004年8月,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研究趨于成熟并通過正式驗收。去年9月12日,我們和國家統計局一道,聯合向社會正式發布了2005年全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是研究成果投入實際應用的具體體現。
目前,我們仍在開展相關領域的其他研究工作,涉及地區、行業、企業質量競爭力的評價。我們的計劃是,項目研究成熟并經過試運行的檢驗后,逐步投入實際應用。今后我們還會擇機推出新的質量指數,以便對國民經濟的更多領域的質量狀況進行定量評價,滿足我國質量事業和宏觀質量監管工作不斷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