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6日召開的中國技術標準國際化戰略座談會上,來自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專家學者提出:中國技術標準的國際化,首先要實現國家化;要將我國的優勢技術制定成國際標準,首先要將其制定成國家標準。
這次座談會由設在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的重要技術標準研究專項管理辦公室組織召開,在我國高新技術領域有重大技術創新和突破、并在參與國際標準制定過程中取得一定進展的8個項目組的專家與來自科技部、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的官員及高校的學者進行了充分的交流。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國務院參事郎志正指出,中國技術標準的國際化并不意味著將我國的優勢技術直接制定成國際標準,對于絕大部分正在進行、而又沒有成為國家標準的項目,應考慮將其制定成國家標準,先在國內實施,再努力使之成為國際標準。
3G工作組代表,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馮慶國博士以中國3G標準的國際標準化經驗為例,闡述了中國技術標準國際化先要實現國家化的必要性。他說,中國有占世界22%的人口,有很大的市場需求;世界上22%的人口都使用的標準,是成為國際標準的一個重要的理由。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信息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志剛談道,中國技術標準的國際化必須立足國內,只有做好國內的標準,才能做好國際的標準。要建立一個工作扎實的標準化工作組,要有穩定的隊伍,要充分依靠國內市場需求,要通過內需拉動標準的制定,通過標準保證產業的發展,讓標準成為技術轉化的紐帶。然后,再不失時機地推進國家標準,或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制定國際標準。
國際化先要國家化的道理看似簡單,卻來之不易。作為國家“重要技術標準研究”專項的一個重要部分,將我國優勢技術制定成國際標準在啟動之初,很多項目都是直接沖擊國際標準,遇到挫折后才考慮制定國家標準的。國際化先要國家化,并非沒有經驗之談,如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介紹的盤條與鋼絲標準,開始時就采取了國際化和國家化同步的技術路線。
國際化先要國家化,幾乎成為各項目組專家都要提及的話題。從這些已經取得不同進展的項目看,中國技術標準國際化的道路可謂苦辣甜酸、充滿艱辛。專家普遍認為,讓中國的優勢技術成為國際標準固然艱難,但許多時候,國家化即先制定國家標準也會有許多障礙,如政府主管部門間的協調、企業利益的平衡等,以至“團結就是力量”在本次座談會上被許多專家反復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