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春天,從辣椒醬、辣椒油、熟肉、泡面甚至到卵磷脂、化妝品,沒人能說得清我們身邊有多少含蘇丹紅的產品,蘇丹紅事件也因之被炒得沸沸揚揚。一些媒體將矛頭指向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把蘇丹紅問題歸結為標準漏洞。實際情況果真如此嗎?本刊記者日前專訪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李忠海先生,他明確指出,蘇丹紅事件是違法事件,而不是標準漏洞的問題。
記者:今年春天在我國食品領域發生了蘇丹紅事件。針對此事件,有媒體報道稱,目前我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缺失,有些食品標準甚至數十年不變,“涉紅事件”反映出我國標準化存在問題。作為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負責人,你是如何看待蘇丹紅事件的?
李忠海:《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規定得非常清楚,蘇丹紅是非食品原料,根本不允許在食品中添加,使用蘇丹紅本身就是違法行為,把違法行為的原因歸結為到標準問題上是說不通的。這是我的基本觀點。
記者:蘇丹紅事件是一個違法事件,而不是因為標準方面存在問題。對此能否作一些具體解釋?
李忠海:我國標準在這方面也規定得非常清楚,在《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中,指出真正的食用香料1000多種,食品加工注劑二三百種,食品添加劑約500種,這些是規定允許添加的品種,除此之外,一律不許添加。食品生產者必須在食品包裝上標注所用材料,如果生產者把其他東西特別是化工原料加入進去,那就是違法行為。
我們明確禁止把工業原料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但由于蘇丹紅不是食品添加劑,常規檢測項目中并未列入蘇丹紅這一項,而在制定食品標準時也沒有考慮到企業會使用工業原料。因此10年間從來沒有進行過蘇丹紅的檢測,也沒有任何單位提出過進行蘇丹紅檢測的申請。蘇丹紅典型事例充分說明,食品生產消費中的違法事件,用標準來調整是調整不了的。
正確認識我國標準化現狀
記者:你既是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又是一位標準化專家,能否簡單談一談我國標準化的現狀?
李忠海: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標準化不僅滲透到現代科學發展的前沿,同時也突破了傳統的標準化領域,從產品標準和方法標準,發展到了管理標準。所以,標準不但是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技術基礎,而且是規范社會秩序的基本規則。從改革開放初期到上世紀未,我國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國家標準體系,國家標準數量從1978年的1700多項發展到目前的2萬多項,并且把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作為重要的技術經濟政策加以積極推行。1989年公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使我國標準化工作走上了法制管理的軌道。進入新世紀,我國恢復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席位,標準化工作必須以WTO的有關規則開展工作,逐步與國際接軌,我國的標準化工作面臨著一個全新的階段。我國現在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和國際電信聯盟(ITU)三大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成員。目前,ISO、IEC現行有效的標準17000多項,已經轉化為我國的國家標準的有6500項左右,轉化率為38%以上。
記者:你如何評價標準化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李忠海:健全的技術標準體系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支撐。市場經濟中運行的紛繁事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市場行為的主體,包括各類企業法人、事業法人、社會團體法人和自然人等,這些都是市場行為的發起者和操作者;另一類則是市場行為的客體,即市場上經營和交換的成千上萬種商品,包括服務商品,這些都是市場行為的被操作者。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它的正常運行必須在法律框架體系下進行。市場行為的客體,成千上萬種商品由什么來規范呢?就是由成千上萬項標準來規范它。此外,標準化工作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愈來愈顯示出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比如,農產品質量水平的提高必須有一系列農產品質量標準來保證。第二產業,工業、工程領域的產業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更離不開先進標準的支撐。還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我們要在熟練掌握WTO規則的基礎上,一方面通過積極的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提高產品質量水平,超越國外的技術壁壘,促進產品出口;另一方面,要充分研究國內外產品標準的差別,有針對性地建立起標準化的技術措施,抑制不必要的產品進口,以保護我國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
記者:從標準的角度,你如何理解從源頭抓質量的含義?
李忠海:從源頭上狠抓質量,就要大力加強企業標準化工作,這是提高我國產品檔次和競爭力的基礎。我國產品質量的整體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其中,企業生產的產品標準水平偏低、生產工藝落后、標準和質量管理工作薄弱是重要的原因。這種狀況不改變,是無法抵擋入世后國外產品的競爭和沖擊的。因此,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分類指導,引導企業加強標準化工作,大力提倡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增強我國產品競爭力。高新技術產品要想產業化,變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就必須有標準,標準的占領就意味著對市場的占領。如果企業能夠積極參與制定國家標準或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對其產品占領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從源頭抓質量,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幫助所有的產業特別是工業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幫助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用標準化的手段來進行規范管理,促使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整體水平能夠得到有效提高。從源頭抓質量,首先要治理假冒偽劣產品,其次是要扶持當地好的產品,幫助企業創名牌、創免檢產品。第三要幫助企業搞好標準化、計量、質量管理、認證等基礎性工作,以提高他們的產品質量和經營管理水平。
知難而進推進標準化工作
記者:2005年我國標準化工作將把農業、食品安全、節能節材節水、安全生產、電子政務和信息安全、服務業等六個領域作為重點,不難看出標準化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努力。你認為目前我國在標準化工作中存在哪些不足?
李忠海:我國標準化工作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建成了一套基本上能滿足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標準體系,為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雖然標準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仍然存在著不適應新形勢的一些突出問題,概括而言,目前標準化工作存在五大問題:一是標準化統一管理工作不到位,部門之間協調合作不夠,標準之間交叉矛盾時有發生,導致社會各行業無所適從;二是標準制修訂速度跟不上市場變化和產業發展的需要;三是標準的宣傳推行力度不夠,標準的實施情況參差不齊,急需提高企業的標準化意識和質量意識;四是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響應程度很差,亟待強勢企業提高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積極性;五是標準化研究工作和基礎工作比較薄弱,標準化專業技術機構力量薄弱,標準化信息建設亟待加強。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標準化事業的發展和標準化工作的有效性,必須盡快解決。
記者:就目前現狀來講,你認為標準化工作是否引起了有關部門及消費者的足夠重視?
李忠海:標準化的重要性,并沒有引起某些部門和許多消費者的足夠重視。所以,我們要大力加強標準化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工作,提高社會各界和國民的標準化意識。特別要提高企業負責人和管理人員的標準化意識,只有他們對標準化工作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認識,才談得上企業采用先進的標準,按標準組織生產,按標準嚴把質量關,這是從源頭提高質量的關鍵。同時我們要努力提高廣大消費者的標準化意識,只有廣大消費者有了標準化意識,在購買商品時才會利用標準來保護自己的權益,自覺地抵制偽劣產品的銷售。我們要在各部門、各地方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利用各種形式加強標準化知識的培訓和宣傳普及工作,提高大眾的標準化意識。
記者: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各類食品也不斷推陳出新,標準委在食品標準制定工作中有哪些困難需要進一步解決?
李忠海:我們要加快食品安全標準化制定進程,但認識不到位,加上制定標準的經費捉襟見肘,使國家標準趕不上趟!國標委每年經費長期是2000萬元,單個標準的研發經費不到1萬元,談何做到精、準、新!雖然近幾年的年經費增到了6000萬元到7000萬元,但要真正做出一個有長期實驗數據支持、覆蓋全面的標準,無論是食品、還是家電,花上幾百萬元是常事。僅僅一個蘋果,也含有上千種化學元素組合,哪種元素有害,哪種元素超標才有害,一項項化驗下來,也是天價!為了應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國標委僅去年一年,就出臺了800多個標準,但現在覺得反而欠賬越來越大!
記者:我國自身研究能力有限,標準跟不上趟,是否意味著只能放棄?你認為有何應對高招?
李忠海:標準要跟上趟,不是沒有捷徑,答案有三招: 第一招,巧借國際成熟標準。凡是外國成熟的標準,我們都可以考慮西為中用;第二招,讓企業協助定標。產品質量高的企業,自然有動力、愿投資去研究更高的準入標準。關鍵是政府要控制好這個度,既保證老百姓權益,也不能讓市場門檻過高,只留幾家企業唱戲,使得老百姓得不到物美價廉的產品;第三招,集中財力、人力,專攻關鍵標準。比如說新的涵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食品標準,就是我們必須在兩年內拿出來的“招牌菜”!
記者: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將會采取哪些措施?
李忠海:首先針對食品標準體系不完善、交叉重復問題,我們正在進行食品標準的清理整頓工作。要把現有的食品方面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進行全面清理,把老舊的標準作廢,把有交叉矛盾的標準調整好,制定一批新的標準。為此我們聯合了國務院有關七個部門,制定了全國食品標準的發展計劃,由國家標準委牽頭,會同國家發改委、衛生部、農業部、食品藥品監督局、商務部和質檢總局成立了食品標準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和辦公室,正在抓緊清理我國食品標準,在清理的基礎上,按照七個部委發布的《全國食品標準2004-2005年發展計劃》,在今明兩年基本完善我們國家的食品標準體系。
記者:這個完善的食品標準體系與以前的食品標準相比,有什么特點?
李忠海:特點有三:一是把食品標準交叉重復令社會無所適從的問題解決好;二是把老化的、落后的標準淘汰掉,要把我們與國際標準的對應程度從過去的20%提高到50%。目前要求全部按國際標準執行是不現實的,生產領域不一定能達到,即便達到了,生產出的產品許多消費者買不起;第三,把嚴重缺失的標準補上。今年我們將基本上把食品標準體系搭出一個框架,明年逐步完善。至明年年底,我國食品標準體系同現在的標準相比要有一個全新的面貌。
李忠海簡歷:
李忠海,1941年出生,1967年南京航空學院飛機系研究生畢業,高級工程師,曾任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現任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黨組成員,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